三年提升,今朝蝶變!廣州學子搭上教育提速列車
2020年6月,家在廣州花都陳女士接到了廣雅中學花都校區的錄取通知書。在花都雅瑤土生土長的她沒有想到,孩子能在家門口讀到這夢寐以求的名校。
“不用多次趕考,不用高學費去民㊣校,是地段生派到這裏了。”搭上了廣州教育提速列車的她,激動地直呼:“太幸運了!”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廣州一直堅持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讓城市居民學有優教。
2016年底,為解決基礎教育學位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廣州實施了《廣州中小學校基礎教育設施三年提升計劃(2016~2018年)》,新改擴建百余學校,以促進教育均衡。
計劃實◎施後的2020年,
三年提升計劃的進展和成效如何?
居民對教育的滿意度提升了嗎?
日前,信息時報聯合教⊙育部門和有關學校進行了“廣州中小學校基礎教育設施三年計劃深調研”。
廣州市教育局規劃建設處負責人查吉德在接受信息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三年提升計劃總體推進順利,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有效增加∩了公辦學位供給、縮小了城鄉差距、改善了辦學條件,整體提升了基礎教育品質,探索了基於“市區互動”和“多規合一”的特大城市中小學校建設經驗。下一步,廣州將圍繞◤“十四五”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著力打造全國教育改革發展標桿城市。
即日起,本報將集中呈現廣州教育“三年提升、今朝蝶變”的調研實錄,陸續展現調研學校的建設成果,凸顯廣州正著力構建公平卓越、活力創新、開放包容的廣州教育新體系。
項目進展
三年內完成民生實◣事任務
2022年全部項目達標
近年來,隨著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廣州教育資源急需擴容,增加學位供給成為解決問題的智慧路徑。
2016年底,廣州市教育局制定了《廣州市中小學校基礎教育設施三年提升計劃(2016~2018年)》,明確了新改擴建學校ㄨ及學位增量,以解決基礎教育學位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經過3年努力,至2018年中小學校基礎教育設施項目和校園功能微改造項目↘已開工195個,完工率達到83%,提供新增學位13.78萬個,完成了當年市政府民生實事任務。
大批項目陸續開工,也碰到規劃、征地和〇資金的問題。經過統籌調整和論證,2019年為推進未完工項目建設,達到既定的學位供給數量,廣州市教育局又制定了《廣州市中小學校三年提升計劃收尾工作方案(2020~2022年)》,繼續推進三年提升項目計劃。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市教育局積極統籌,各市直部門及各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三年提升計劃總體推進順利。”查吉德表示:
截至2020年12月,三年提升計劃已開工219個,完工203個,新增公辦中小學學位約16.54萬個。
整個項目市區財政兩級計劃投資150多個億,其中市本級累計已撥付獎補資金@超過33億元。
按照收尾方案,到2022年完成全部項目,公辦中小學和示範性高中新增學位數量達到預期目標值,新增學位約19萬個。
在感嘆廣州學位增♀長迅速之時,不少人也在好奇廣州為什麽能。
對此,查吉德認為,一方面,三年提升計劃創新點明ξ 顯,它采用中長期規劃與短期計劃相結合、城鄉統籌與重點布局相結合、義務教育與非義務教育相結合、市級統籌並以區為主的原則,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另一方面,它具有突破點,以提高公辦中小學比例、擴大優質學位供給、落實新發展區域中小學學位配置、改善學校辦學條件為目標,結合城區人口變化、“三舊”改造及≡城市重點項目建設三個實施策略,探索了基於“市區互動”和“多規合一”的特大城市中小學校建設經驗。
項目成效
老城新區均擴容 緩解優質學位供需矛盾
調研顯示,三年提升計劃成效顯著,它優化了全市中小學校布局,改善了相對薄弱地區辦學條件,增加了公辦學校學位供給,推動了優質教育資源廣泛覆蓋。這些新增學位充分緩解了適齡兒童入學人數增加與優質中小學學位供給不足的矛盾。
比如,地處中心城區的越秀區東風西路小學,向來是市民心中的名校。多年前,該校曾合並多個小學,但仍未滿足周邊居民的需求。此次通過擴建工程新增優質學位約300個,進一步滿足市民對優質學位的需求。
近年飛速發展的天河,人口集聚學位需求大。此次通過提升計劃整體新增了14580個優質學位。住在東莞莊及粵墾路一帶的適齡兒童家長,比較青睞片區內的五一小學。然而,該校在改造前,舊教學樓墻體有裂縫安全隱患大,只能提供600多個學位,遠不能滿足周邊居民的需要。如今,舊教學樓已整體拆除,一座現代化的新教學樓拔地而起。班級規模〒從改造前14個教學班增至30個教學班,整整擴大了一倍。
本次提升項目讓外圍城區居民獲益匪淺,尤其是樓盤小區的公辦配套得到解決。番禺區是本次計劃中項目最多的區域,49個項目累計新增44010個學位,極大地提升了公辦學位供給能力。該區祈福新邨等大型社區長期公辦學位不足,通過三年』提升計劃,祈福新邨裏多了毓賢學校、毓正小學,基本滿足了周邊居民適齡兒童的就讀需求。
地處廣州南端的南沙區,因為三年提升計劃讓市民對這裏的教育刮目相看。“我每天接孩子放學,她都一蹦一跳地出來,天天都很開心!”胡女︽士的女兒關涵月在南沙小學時代南灣校區上了五年學,她的小兒子2021年也要在這上小學了。
然而,五年前她一家剛從中心城區搬來南沙時,最擔心的就是教育差距,片區內最好的是南沙小學,但是離家遠。直到2016年9月,作為南沙小學統一管理的分校——南沙小學時代南灣校區開辦,這個校區設有24個班額規模,可提供1080個優質學位,胡女士的擔憂也隨之迎刃而解。
借著城市發展契機和三年提升計劃,廣州的優質學位不◣斷擴容,無論是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區,還是在廣闊天地的新城區,那裏的書聲更響,墨香更濃。
有效改善基礎設施 傳承歷史提升辦學品質
除了學位擴容之外,三年提升計劃在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碩果累累。在查吉德看來,如今,廣州已建成一批教育教學質量高、辦學特色多樣、辦學條件一流的現代化學校,助力推動老城市新活力。
走過在西灣路的居民,不時會在百年名校協和小學紅墻綠瓦的門前留影。2018年,該校開啟了校園微改造,總體改造及新建面積約達5000平方米。校長孔祥明說,三年改造既解決了學校原有圍墻殘舊、入口狹窄等實際問題卐,也激活了內部活力。近三年,學校老師成功申報了省、市12項科研課題,師生們參加各級比賽並獲得好成績,學校產生質的飛躍。
除了校園微◇改造,建設市示範性普通高中也是三年提升計劃的重要項目之一。
荔灣區新建示範性高中項↑目——廣州市南海中學從2017年起持續投入了上千萬元對校園進行改造升級。先進的智慧課室、全新的多媒體教學平臺、集融創客、VR實驗室、物聯網實驗室⌒為一體的“智創空間”……在信息化硬件的有力支撐下,智慧課堂與深度學習相結合、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學校由此也插上智慧騰飛的翅膀。
在廣州東面,從化五中Ψ 也在大刀闊斧創建示範性高中。從化區委區政府為此撥劃4400多萬元專項資金。學校建∑ 設了11間理化生實驗室、全區第一間高質量的創客實驗室,建成了新的體育館和藝術館……2020年9月,該校以優異的成績成功被認定為廣州市示範性普通高中。
城鄉⊙差距逐漸縮小 教育更優質更均衡
三年提升計劃縮小了城鄉差距,促進了教育的優質均衡。查吉德表示,截至2020年12月全市7個涉農區累計新增學位124166個,推動了鄉村地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了全市基礎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
在增城石灘中學,午休時分傳來動聽的樂①聲,原來是學生們正跟隨著老師吹奏薩克斯。從前,農村孩子很少能接觸樂器,自從學校成立了管弦樂團,學生們從當初的一無基礎二無樂器,到如今登臺表演參加競賽。“有些孩子在表演上找到♀舞臺,為他們成長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校長單楚宗說。
在黃埔區長嶺居小學,不光有常規功能室,更有科幻館、機器人Ψ場館等,學生不光可以做實驗,更可以看電影!這樣的∴校園,是長平村村民胡先生不敢想象的。“這個學校也是我的小學,那時候只有兩棟教學樓,上體育課都不夠地方用。現在環境這麽好,我對孩子的成〖長也更有信心了。”校長歐陽亮表示,2016年學校建成後,不僅有力解決了周邊兒童的入學問題,更帶動了周邊的產業發展,與學校配套的住宅區、商業街、交¤通設施逐步建成,真正促進了長嶺居片區的發展。
查吉德表示,在縮小⌒ 城鄉差距大力推進教育均衡方面,廣州還通過深入推進集團化辦學的方式來實現。如今全市已有教育集團超84個,實現市屬優質教育集團11區全覆蓋。
2020年9月1日正式開學的廣東廣雅中學花都校區,是廣州市教育局和花都區政☆府合作共建的市屬公辦完全中學。新校區毗鄰花都湖,宏偉典雅,傳統與現代相融合。學校智慧校園設備先進,在這裏,學生們雖然不能帶手機,但卻可以通過學校配備ω的智能手表“滴”一下電子班牌,隨時和老師或家長進行交流。
增城荔湖小學是增城區首批教育集團之一荔江教育集團的成員學校,在校長劉紅玉看來,該校與集團核心校的校風、校訓等一脈相承,核心學校將先進教育理念、管理經驗和校ω 園文化輸出到新校,將促進集團內學校間教師柔性流動,推進聯合教研、互通校務管理、共享教育資源的集團發展模式。這樣,有助於新校在好資源和高起點裏快速辦成※優質學校。
未來發展
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
三年提升計劃成效顯著,意義不言而喻。查吉德表示,在2020~2022年推進的收尾方案過程中,將進一步落實主體責任、保障經費投入、強化監督檢查。按照“市級統籌、以區為主”的原則,推進中小學校基礎教育設施】、新增示範性高中項目全部完成,確保建設品質和特色。
他透露,“十四五”期間廣州市中小學校布局規劃的總體思路:一方面,總結“十三五”期間取得的重要經驗,如市區聯動、財政獎補等方式來提高」各區的積極性,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公辦學位供給,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另一方面,將從原來的以硬件建設為主,過渡到以內涵發展為主,兼顧硬件建設,提升辦學品質。尤其是,大力推進區域均衡,通過對市內資源█的盤點,把優質資源進一步向薄弱區域傾斜,從而從基本均衡走向優質均衡。
“我們首先將持續集團化辦學,通過市屬學校在區內辦學,孵化新的優質教育集團帶動區域發展;此外,對於花都、增城、從化等區域進行戰略布局,充分發揮調動市屬學校的輻射作用。第三,陸續引入市外的優質學校像清華附中等一批名校,擴大優質資源的供給總量。第四方面,通過教研和幫扶,提高薄弱區域的辦學水平。以增加總量,帶動存量等方式,多措並舉促進區域的高位均衡。”查吉德說。
“十四五”期間,廣州將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追求,以構建“公平卓越、活力創新、開放包容”的廣州教育新體系為目標,以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為重點,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擴大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培育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為廣東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智力服務和創新動力源。
專題策劃 信息時報記者 梁健敏
專題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徐珊珊 丘敏華 成小珍 林茹彬 歐嘉福 見習記者 劉安琪